岁月嬗递,古薛迎春。值此猴年春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张汪镇8.7万干部群众向全市人民拜年,并致以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张汪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5年,张汪镇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镇域特色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稳增 长的经济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镇,全镇上下敢于担当、务实攻坚,精准发力、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4.55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2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增长11%。
开春孕育新希冀,新年谱写新乐章。2016年,张汪镇党委、政府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更大力度推进镇域特色化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镇干部群众,不断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镇这一总目标,始终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积极推进煤电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城镇建设量质并举、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培养一批干事创业、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全力以赴打造煤电循环经济示范区、滕州南部副中心城区、古薛文化和生态旅游区,为加快建设幸福张汪再立新功。
最后,衷心祝愿全市人民在新的一年里,事业兴旺、幸福安康!
2015年,张汪镇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镇域特色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镇,全镇上下敢于担当、务实攻坚,精准发力、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4.55亿元,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2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增长11%。
一是着力抓项目、促转型,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成立了重点项目帮扶组,细化为13条工作线,实行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跟踪解决制约难题。对全镇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展开清查,对清查出来的土地登记建账,引导企业通过租赁、转让、并购、修旧利废等方式,为一些亟需落地的大项目、好项目提供空间,累计盘活的闲置、低效用地470余亩。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加快。加快发展枣矿集团非煤产业,目前,富源生物质发电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协调办理电网接入系统,2016年上半年将投产运营;田陈2×35万千瓦低热值发电正积极争取项目立项,预计2016年将完成立项并开工建设;恒邦实业公司新型建材项目已投产运营。大宗集团 二次创业态势良好。启动运作了总投资近4亿元的项目建设,其中,滕州龙悦藤业有限公司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近期将投产运营;大宗生物开发公司10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项目已完成厂房改建,并与无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年产80万吨钝化石灰项目已完成废旧厂房已拆除,正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宗新能源沼气发电、工业机器人制造等项目顺利推进。骨干企业裂变升级成效明显。圣宝仕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新三板”上市进程步伐加快,滕南中联水泥改扩建项目已投产运营,总投资1.1亿元的鲁南装备有限公司再制造分公司40台激光熔覆器配套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祥润化工有限公司已成功申报规上企业。累计实施永喜无纺布、江北水坊等技术创新项目11个。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展精准招商,累计实施过千万元项目24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2.67亿元,增长9.4%。
二是着力抓城建、增亮点,门户城镇形象大幅提升。高标准调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坚持建管并举,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健全市场化运作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启动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在五、六月份全市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分别获得第三名、第一名。加强生态张汪建设,先后取缔10家土小企业,3家企业实施环评技术改造; 6个村通过“枣庄市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村”验收,新建12个滕州市级“美丽乡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完成104国道、344省道等主干道路绿化10公里;天然气供应管道铺设至镇驻地;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杨仓社区顺利实现回迁上房;总投资1500万元的张汪综合商贸城开业运营。薛国故城城墙保护一期工程道路硬化已完工,绿化工程已启动。大宗村荣获全市首批“十大最美乡村”,并在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介行动中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三是着力促增收、强动力,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7家、家庭农场15家,其中泥腿子家庭农场荣获首批100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融和苗木花卉产业园完成国家级林业示范合作社申报。签订地流转合同1600余份,新流转土地面积2800余亩。元宝枫种植基地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500余万元,完成种植面积2000余亩,栽植苗木50余万株,被省林业厅授予首家省级元宝枫苗木繁育基地,同时大宗集团已与杨仓社区签订整建制土地流转协议,2016年将启动万亩元宝枫基地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农田升级改造工程,总面积1.5万亩的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总面积2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升级改造项目已打机井123眼,修建田间道路5000余米,铺设供水管道1.5万米。全长4.5公里的南水北调续建配套输水支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兴农步伐,枣庄市“百会联百村”科普惠农行动现场会在张汪镇召开。
四是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大教育、卫生、民政、水电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实施好一批民生工程。投资1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张汪中心小学新建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皇殿岗幼儿园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十二年一贯制张汪实验学校学生公寓正在主体装修,初中部、小学部教学楼已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镇中心卫生院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资60余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完成改建并投入使用;开展公共卫生健康直通车查体服务活动,累计建立健康档案70540人,建档率94%。十字河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0个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部完工。新硬化农村道路44.6公里。十字河大桥五所楼段修复工程已竣工通车,东邵桥大桥危桥拆旧新建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完成高低压线路新建改造24.8公里,完成南宗庄、后坝桥等20个村低电压分台区治理工程。7个村新建了文化广场,举办张汪镇首届广场舞大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慈善捐款连续两年突破10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任务圆满完成。创新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实现较大提升。
五是着力抓党建、转作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浓厚。不断强化党建主业意识,积极构建“书记抓、抓书记”的党建工作三级责任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切实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开展村务监督800余次,监督事项630项,共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5起,涉及违纪资金69629.3元,并对20余名村干部进行了廉政约谈。扎实开展机关干部“户户到”大走访活动。全面推行“党员活动日”制度,完善出台了镇村党员干部一系列管理考核制度,累计落实处罚60余人次。制定村级班子任期目标及年度目标,严格督导“三件实事”落实情况。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共举办“党委书记上党课”6期,开设“张汪大讲堂”12期,累计培训党员2600余人。深化积极分子日常动态监管和集中量化评价淘汰制度,解决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17个。创建大宗村、杨楼、孟仓、北李庄等4个党建示范点,转化软弱涣散村支部班子6个。进一步优化设置基层党组织,新成立了段楼党总支,将原8个农村党总支重新划分为9个党总支,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张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速、提质、提效的重要一年。全镇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紧紧围绕打造“煤电特色工业强镇”这一总目标,不断壮大枣矿集团非煤产业和大宗集团“二次创业”两大引擎,大力强化党的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三项保障,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门户城镇形象提升、干部队伍作风转变、群众满意度提高四大重点,着力打造煤电循环经济示范区、滕州南部副中心城区、古薛文化和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快建设幸福张汪。主要预期目标为:全镇生产总值实现48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3亿元,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镇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协调统筹发展,着力打造门户城镇新形象。立足打造南部副中心城区目标定位,牢固树立全域统筹、宜居城镇、现代管理、协调发展理念,充分发挥104国道纵贯南北、344省道横穿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科学、有序、稳妥推进全域城镇化。
三、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着力营造干净美丽人居环境。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围绕建设“美丽张汪”,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开放引领发展,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104国道纵贯南北、344省道横穿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五、坚持共享共赢发展,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始终把民生福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千方百计补短板、兜底线,扎扎实实办好惠民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坚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打破惯性思维,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