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滕县志》为任居敬作传云:“居敬,奚仲之裔也,世为薛人。鲁大夫任杞,杞二子,长子任锐,金武科及第,为千夫长;次子任钊,有隐德,累避不就。钊生任荣,荣生居敬。以避荐三赞太府,拜监察御史,后迁吏部员外郎,高邮知府、淮西道廉访使,建康、般阳两路总管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子择善以文学绍父业,用李谡荐为承务枢密院都事,河南参政御史中丞。”根据以上论述,可知任居敬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书香门第,在南宋时数辈都是文武大臣。元灭宋后,其祖父任钊坚持“一臣不事二主”,遂归隐故里大康留村。元朝统治者慕其家庭声望,多次请入朝,均不就。
任居敬幼时天资聪敏,加之受家庭文化熏陶,勤奋好学,中年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官至监察御史。当时的元朝,是继汉唐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朝代,版图空前广阔,社会繁荣富庶。元朝的统一,为祖国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教育事业尤为突出。当时的滕州,在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历史上滕文公问政于孟子,施行善政,世以善国而著称。任居敬以自己为滕州人而感到自豪,他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上书朝廷,在滕州创办起“性善书院”。
性善书院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位于城南门外以东的丽学宫内,约有十余间房屋,由滕州知府尚敏创办。尚敏来滕之后,看到滕州学校很少,仅有的儒学只能供少数富家子弟上学,很多贫苦子弟无法上学。为了发展滕州的教育事业,他决定带头创办义塾,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大部分,作为办学经费。在他的倡导下,不少知名人士纷纷捐赠,筹资建起义塾。第二年又把礼教乡的官地三顷拨为学田。
尚敏创办的这所义塾,开始没有名字,到了延佑元年(1314年)才由朝廷正式命名为“性善书院”。而取名及倡建者就是时任监察御史的任居敬。据史书记载,任居敬当时上书皇帝曰:“昔文公闻性善之说于孟子,其事虽未竟,而其志有足嘉者,旧有义塾而无名题,宜表之曰性善书院,于以风励子弟,以广贤才焉”。朝廷用其言,性善书院始列于学宫,置山长(书院的主持人)为之师,以后滕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任居敬身在朝廷,心系桑梓,积极上书,把滕州这所义塾“升格”为官办的“国家重点学校”,为性善书院的扩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性善书院自大德四年创办至今,历经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与磨难,从县城南门外又到南门里,曾几次迁址重建,多次加固扩建,规模恢宏。其功能从学院到正殿辟为祀孟子、滕文公、奚仲、仲虺等先贤的庙堂形成道教合一的格局,后又恢复到专一的学院。现仍有“书院小学”之名,遗风尚存。任居敬为滕州的教育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性善书院的建设宗旨与办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热爱读书,好学上进,彬彬文学之士层出不穷,为滕州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