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润墨乡 绿泽善国——滕州市阔步迈向国家园林城市

时间:2015-10-16 来源:市创园办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万,因泉水腾涌而得名,境内东连翠嶂连天的莲青山,西接碧波万顷的微山湖,北有古滕正脉的龙山,平畴沃野,粮丰林茂,交织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先后迈入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卫生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滕州市始终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幸福滕州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追逐绿色的脚步从未停歇。继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后,2012年市委、市政府以“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为主题,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冲刺工作。三年来,滕州立足提升品质、惠及民生,实施建设一批大体量、高质量的重点绿化工程,每年城市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成片造林4万亩以上。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48%,绿化覆盖率达到37.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1平方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达到86.5%。通过创建,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内涵品质大幅提升,“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魅力日益显现。2015年9月16至17日,国家住建部组织专家组对滕州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现场检查验收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坚持高点定位,着力彰显园林绿化特色

 

 建设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绿化一座城市,就是编织一个梦想。滕州市高起点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修编完成了新的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0),明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目标,立足以水为魂、水绿结合、水城互动,构建“一心一环、一山三廊、五脉七楔”的绿化新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道路、水系为生态廊道,周边镇、村落组团为绿色基质,覆盖市域、城乡一体的绿地景观系统。同时,编制完善了水系水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湿地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震避险等专项规划。实施了“绿化管理办法”、“绿色图章”等多项管理制度,注重科研成果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推广应用。

 建立园林绿化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的动态监管。4个街道和58个市直部门认建认养绿地近100万平方米,全民参与城市绿化热情逐年提高,“种绿、爱绿、护绿”的意识蔚然成风。

 

突出精品建设,统筹实施园林绿化工程

 

 已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滕州,从不缺乏绿色的底蕴。作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县级城市,滕州市立足实际,克服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困难,按照城市绿地总体规划,多措并举实施了一系列增绿、护绿、生态恢复工程,城市园林绿化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还绿于民是城市绿化的一大特色,滕州充分利用旧城改造,20万平方米的拆后空地全部用于绿化。搬迁中心城区污染企业,用植物改良土壤,建设绿地。针对老城区绿量不足,实施拆违建绿、破硬还绿、拆墙透绿、闲置地绿化,全方位增加绿量。保护市域内现有的绿化,老城区内高大的行道树见证着滕州园林绿化的历史,诉说着滕州护绿的业绩。

 滕州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越境而行,政府通过实施“治、用、保”流域治理新模式,累计投资30亿元,对河道实施清障、开挖、治污、蓄水、增绿、造景等18项治污工程,打造出面积500亩,环城45公里的生态圈,两次代表山东省在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中获得第一名。昔日的小黑河,杂草丛生、污水横流,通过清淤、雨污分流、生态护坡,改建成休闲健身、生机盎然的生态涵养地,市民亲切地称“小黑河”为“小清河”。

 三处综合性公园傍水而建,具备集雨型公园特色。荆河公园是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约23公顷,水域面积5公顷。以古典园林风格为基调,园中绿意与荆河水景融为一体,市花荷花迎面盛开。长度达10.7公里的荆河沿河公园形如徐徐展开的画卷,多处休闲广场点缀其间,古城墙、文化长廊、班墨文化点缀其中,沿河漫步读历史、观水色、享自然。杏坛公园在原啤酒厂旧址基础上拆迁建设成“一环、五区、八景”的综合性亲民公园因“政府舍弃黄金地段近5亿元土地收入,不建楼盘建公园”而成为广大市民一段佳话。

 

强化建设管控多措并举续文脉

 

 滕州将深邃历史、景观资源与绿地建设相结合,使城市园林的功能性、景观性、文化性融为一体。各公园规范化管理,设施安全运行,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护佑市民安全公园规范化管理率100%。

 大力推进节约型绿地建设,采取微喷、滴灌、雨水收集灌溉措施,节约用水,降低养护成本,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73.2 %。同时,编制实施了《滕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滕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和《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对荆泉水源地湿地、微山湖红荷湿地等进行重点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100%。目前,微山湖红荷湿地总面积9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最大、自然生态最原始、景观最美的湖区湿地之一。这里有55公里的湖岸线、丰富的物种资源、十万多亩的野生红荷、数十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及国内罕见的水上森林,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注重提升品质,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把城市当景区打造,把城市当客厅管理。”这既是滕州城市建设管理的至高理念,也是滕州创建园林城市惠及广大民生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精品城市、民生城建,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0余亿元,连续三年实施了道路“畅通工程”,打通主干道,活化微循环,先后实施了解放西路、大同南路、龙泉南路等53条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建成解放大桥、大同桥、环形天桥等9座桥梁,完成36条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投资20亿元实施了城区南线高温热水、雨污分流、城市防汛、燃气管网改造、石油输油管道改线等五大“下地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坚持“道路修到哪里,管网就铺到哪里、路灯就亮到哪里、绿化就跟到哪里”,让绿化美化亮化与道路管网同步推进、同步延伸。目前,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6.6%,城市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达38.89公里/小时,城市道路照明装饰率100%,主次干道亮灯率98.9%以上。

 大力推进“城中村”、旧城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实施了30余个区域棚户区改造工程,截至2014年底,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20439户、总面积426.07万平方米。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保障率达到82.71%。实施36个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整治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万余户。实施了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列入住建部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城区80个社区基本健全了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各类配套设施,城市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制定完善管理标准,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实现城市管理向定量、动态、实时、精细转变。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市域污水处理“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产生的污泥作为原料,全部送往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废弃物循环利用。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对110余条主次道路实行分级管理,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行垃圾收集、清运市场化运作;在现有一处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启动总投资5亿元的垃圾环保发电项目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持续开展交通秩序、停车管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户外广告、渣土运输等集中整治,全力打造鲁南地区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

 碧水微澜,长堤叠翠,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市民出门见绿,行路见荫,成为现实。滕州,这座善国圣地在历史沉淀中,在开拓与保护并存的实践中,在生态文明方向的指引下,正在向着特色突出、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进发。

版权所有:滕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技术支持:滕州市信息化服务中心